2024年05月15日 阅读:109次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PM)是革兰阴性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特殊的群集运动能力,可促进结石形成,在导管、泌尿系上皮中形成结晶生物膜,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黏附素、尿素酶、溶血素、金属摄取和免疫逃避等,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生素耐药,近年来PM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持续上升,对于抗菌方案选择造成挑战。
1.病原学特点
奇异变形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是变形杆菌属临床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阴性、兼性厌氧杆菌,营养需要不高,无荚膜、芽孢,具有有菌毛和鞭毛,运动活泼,可群集运动,可黏附于细胞或导管表面,并可生成生物被膜。
图:奇异变形杆菌群集运动
PM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腐败的有机物中),人和动物的肠道也有存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尿路感染中重要的病原体,也可引起肠道、血流、呼吸道等部位感染。
左图:变形杆菌迁徙生长现象,右图:培养镜下形态
2. 生活史与致病机制
PM生活史1hourspostinfection (hpi)
奇异变形杆菌(绿色)在导管表面形成结晶生物膜(顶部黄色)。
进入膀胱后[感染后0.5–6小时],侵入膀胱的尿路上皮细胞。
在10–24hpi,奇异变形杆菌形成了管腔内群集,并与尿路上皮细胞破坏 [可能通过产生毒素(黄星)或尿液pH值升高]和矿物质沉积(紫色棒)有关。
固有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蓝色)被招募到感染部位,并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
(注: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中性粒细胞坏死或者凋亡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存在于脓液中,中性粒细胞虽然死亡却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杀灭细菌)。
泌尿系感染奇异变形杆菌发病机制2
(注:耐甘露糖样变形杆菌菌毛(MR/P)、尿路上皮细胞黏附菌毛(UCA)、奇异变形杆菌菌毛( PMF) )
菌毛: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或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
尿素酶:参与结石、晶体生物膜形成,可能还有营养或宿主感应功能。
活动性:经鞭毛介导可群集运动穿过导管,并靠游泳运动上升到肾脏。
趋化蛋白:使细菌遵循化学梯度活动。
代谢:可能通过建立一个营养生态位,与其他物种竞争并对宿主作出反应。
金属摄取:铁和锌摄取对细菌生长至关重要,细菌需要与宿主争夺摄取金属。
毒素:蛋白质如溶血素( HpmA) 和变形杆菌毒性凝集素(Pta)可能有助于获取营养物质、免疫逃避或表面定植。
生物膜形成:导管上容易形成结晶生物膜,细菌群集运动可能是生物膜介导的过程。
免疫逃避:这可能包括抗体和抗菌肽降解、多粘菌素抵抗、脂多糖(LPS)变异和物理性吞噬障碍。
毒力调控:协调感染的所有步骤。
6型分泌系统(T6SS):参与自我识别,在泌尿系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有待探索。
以上诸因素导致奇异变形杆菌感染严重、持久且反复,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3
3. 感染危险因素
PM可经内源性感染,是肠源性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也可经外源性感染,通过污染空气、食品、水源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体内。
4. 感染常见部位
PM是泌尿系感染中非常重要的病原体(仅次于大肠埃希菌),感染部位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与肾盂肾炎,也可发生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胃肠炎、腹膜炎、中耳炎、脑膜炎等感染。
5. 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耐药性:
PM对 杆菌肽、四环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黏菌素 天然耐药。
因PM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的功能缺陷,故对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MIC值在16~64μg/ml之间。
近年来PM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持续上升,多重耐药菌株也日益增多。据CHINET数据,头孢噻肟与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达到36.2%、55.4%。 4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PM可产β-内酰胺酶,而ESBL和/或AmpC酶是PM对头孢菌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5。产KPC、产VIM、产NDM型碳青霉烯酶的PM近年来也有报道。
生物膜的形成
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5:PM染色体上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突变是PM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原因(由gyrA、gyrB、parC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
外膜通透性降低:有报道PM诱导耐药后外膜通透性改变,菌体变短, 外膜皱褶明显,间隙加宽, 胞内空泡减少,可能为外膜蛋白减少或主动外排机制,导致药物摄入减少。
外排泵表达:有研究报道AcrAB外排泵的过度表达和QRDRs上的点突变协同导致对喹诺酮的高水平耐药
可移动遗传元件: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qnrC、qnrA、qnrD和aac(6’)-Ib-cr)也介导了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
6. 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感染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据CHINET中数据PM耐药率:阿米卡星为5.4% ,头孢哌酮舒巴坦为0.8%,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均为3.1%,头孢他啶5.4%,头孢吡肟为10.8%。4
据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建议6:非产ESBL的PM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敏感的三代头孢、头孢吡肟。
另外,对产ESBL耐药的奇异变形杆菌,在β-内酰胺抑制复合剂中可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选择阿米卡星。
非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奇异变形杆菌耐药菌,对亚胺培南以外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可选择(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MIC值在16~64μg/ml之间)。PM环丙沙星高耐药提示临床应慎用喹诺酮类。避免使用天然耐药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
图 CHINET 2021年PM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4
参考文献:
1.Schaffer JN, Pearson MM. Proteus mirabilis and UrinaryTract Infections. Microbiol Spectr. 2015; 3
2.Norsworthy AN, Pearson MM. From Catheter to KidneyStone: The Uropathogenic Lifestyle of Proteus mirabilis. Trends Microbiol.2016; doi: 10.1016/j.tim.2016.11.015
3.Armbruster, Chelsie E., Harry L. T. Mobley和Melanie M. Pearson. 2018. 《Pathogenesis ofProteus Mirabilis Infection》. EcoSal Plus 8 (1).https://doi.org/10.1128/ecosalplus.ESP-0009-2017.
4.http://www.chinets.com/Special/Data/Project1
5.张利锋等,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疾病监测2016年5月31日31-5:427-432
6.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