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阅读:143次
病例概要
某年夏天,17∶30左右(当日天气预报该地区最高温度37.5℃),一位年轻的男子已经在公园跑了 45分钟,此时每一米对他来讲都很漫长。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就在即将达到自己目标时,他突然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省人事。好心的路人赶忙拨打了“120”,30分钟后,这个年轻人被送到了急诊室。
“男性,年龄不详,估测身高175cm,体重70kg。跑步时突发意识丧失,伴有抽搐约30分钟,路人发现拨打急救电话,其他信息不详。转运途中腋温41.5℃,心率155次/分,血压96/52mmHg,呼吸28次/分,鼻导管吸氧5L/min时,SpO294%,有过2次腹泻,给予静脉输液,生理盐水共计750mL,未行其他处理。”
120急救医生有条不紊地向接诊医生交代病情。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又出现了2次抽搐,1次呕吐。“快,先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急诊医生一边紧急处理,一边尝试联系家属。
问题 1 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答:该患者病史有以下特点:①环境温度高,夏天17∶30,当日天气预报该地区最高温度37.5℃;②长时间、高强度户外运动,长跑45分钟;③大量脱水,大汗淋漓;④发病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昏迷、抽搐;⑤年轻男性。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初步诊断患者为劳力型热射病(EHS)。
问题 2 什么是热射病?
答:热射病(HS)是一种热相关疾病,通常是由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代偿,导致机体温度异常升高(核心体温在40℃以上),同时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如神经功能改变和(或) 肝肾功能损伤]的综合征。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CHS由暴露于高温环境造成,多发生于幼小、年长、有潜在疾病的患者。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运动而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DIC、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
问题 3 热射病有哪些表现?
答: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EHS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训练的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具体表现见表1。
表1 EHS临床表现
CHS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发现,1~2日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或有大小便失禁。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伴有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问题 4 热射病如何诊断?
答:热射病的诊断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昏迷、抽搐、精神错乱);②核心温度高于40℃;③皮肤温度升高和(或)持续出汗;④肝转氨酶明显升高;⑤血小板明显下降,并很快出现DIC;⑥肌无力、肌痛、茶色尿,CK大于5倍正常值。
热射病主要特点是热打击,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常,之后会出现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不全。要想确 诊患者的症状是不是热射病,还需要更多证据。
1小时后
1小时后,医生和家属取得了联系,得知患者24岁,运动爱好者,既往体健,通过查体和化验检查,获得了以下信息。
体温40.5℃,心率135次/分,血压97/55mmHg,呼吸30次/分,面罩吸氧10L/min,SpO293%,昏迷状态,双肺听诊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少尿(30~40mL/h,酱油色),腹泻(淡黄色水样便),四肢肌张力增高,间断抽搐,皮肤湿冷。
化验结果:CK 432330U/L,Mb 269630ng/mL,AST 12328U/L,ALT 6093U/L,TB 137μmol/L,Scr 146μmol/L,白细胞 14.9×109/L,血小板46×109/L,Fib1.35g/L,INR7.91,PTA12.0%。
根据上述这些结果,该患者可以确诊为热射病。急诊科医生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降温、补液等治疗后转入ICU继续治疗。
问题 5 热射病和中暑有何区别?
答:中暑的定义是一种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的疾病,即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机体热平衡功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热致急症。
中暑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重度中暑中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具体临床表现及区别见表2)。由此可见,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类中暑。
表2中暑的分类
现阶段中暑的分类过于烦琐并且容易混淆。公众对中暑的认识多停留在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阶段,也就是病情较轻的阶段,如果在此阶段及时干预可避免病情继续进展。然而对重度中暑认知度欠缺,往往认为后者只是比中暑略重,但事实上,此类疾病是一种致命性热致急症,如果诊治不当预后极差。
问题 6 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有何区别?
答:从上文的定义可以看出,CHS和 EHS都是由热暴露导致的机体温度异常升高。两者区别在于CHS患病人群多是幼儿或老年人,这类人群都具有抵抗力低下、脏器储备能力较差、体温调定中枢功能不健全等特点。
当此类人群处于热暴露时,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对外界环境及时做出反馈,机体不能有效启动降 温保护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脏器功能异常。
EHS患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这类人群的脏器储备能力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健全,在高温环境下,机体能有效启动体温调节机制以适应外界环境。
因此此类人群的发病,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长时间身处高温高湿环境(高热环境)、剧烈运动、[如长跑、户外军事训练等(机体产热增加)]、大汗(降温机制启动)、脱水(降温机制失代偿)等。
CHS患者在热暴露时由于代偿机制不健全,往往很快就有相应症状出现,症状相对较轻,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EHS患者在热暴露时机体有一个调节过程,因此症状发生时间较长,但症状往往更重,病情凶险,需尽快启动救治流程,否则死亡率极高(表3)。
表3 CHS 和 EHS 的临床区别
入ICU当时
患者被转移到ICU,ICU接诊医生迅速完成查体,完善检查,获得了如下信息。
体温39.5℃,心率135次/分,血压97/55mmHg(去甲肾上腺素50μg/min),气管插管(FiO260%, PEEP10cmH2O),呼吸25次/分,SpO296%。昏迷状态,瞳孔3mm,对光反射灵敏,GCS5分;双肺听诊呼吸音粗,两下肺闻及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少尿(10mL/h,酱油色),腹泻(淡黄色水 样便),四肢肌张力增高,间断抽搐,皮肤湿冷,腹股沟处可见皮下瘀斑。
化验结果:CK432330U/L,肌红蛋白(Mb)269630ng/mL,AST12328U/L,ALT6093U/L,TB137μmol/L, Scr146μmol/L,白细胞14.9×109/L,血小板46×109/L,Fib1.35g/L,INR7.91,PTA12.0%。
血气结果:pH7.23,PaCO248mmHg,PaO272mmHg,Lac10mmol/L。
入科时胸片如图1所示。
图1 入 ICU 时胸片
看到上述检查结果,接诊医生想道:患者目前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但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几小时就进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ARDS、AKI、AHF、DIC、休克),要尽快降低温度,稳定脏器功能,避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
想到这,ICU医生马上通知床旁护士:“马上给予患者冰毯降温、脑保护,准备血滤机,患者要行 CRRT治疗。”同时对一线医生说道:“先给予患者镇痛镇静,避免患者再次出现抽搐发作;调整呼吸机参数, PEEP改为12cmH2O;下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和输血科联系,准备新鲜冰冻血浆800mL,红细胞4U,血小板1个治疗量,患者的凝血功能会进一步恶化,要提前做好准备;建立深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
问题 7 为什么EHS进展如此迅速,很快就表现出 MODS?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EHS的病理生理特点。当机体处于热打击时,肌肉和机体核心温度升高,交感系统兴奋性增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20~ 25L/min)。
同时,皮下毛细血管网开放,内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急剧增加(8L/min),血流从中心向外周重新分布,皮肤温度升高,出汗增多,并且出汗量与核心温度升高程度呈现正相关性。
出汗有利于机体降低核 心温度,是机体自我调节的方式,但这种调节是以牺牲有效循环血量和降低内脏器官灌注(尤其是肠道和肾)为代价的。当机体核心温度高于39℃时,体温调节机制达到极限。因此,早期迅速降低核心温度、纠正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是阻止热射病进展的核心原则。
如果病情继续进展就进入体温调节的失代偿阶段,此时会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循环衰竭,在热射病早 期阶段机体通过出汗降低温度,当汗液分泌达到极限(1~2L/h),有效循环血量却得不到有效补充时,心输出量开始下降。心输出量降低可以直接导致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
另外,循环血量降低,皮肤汗液排出减少,机体降温能力下降,核心温度升高。持续高热状态会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内皮,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由血管内向组织间隙漏出,造成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高热还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造成心肌收缩力减弱,兴奋性增高,最终导致循环衰竭。
②内脏器官损伤,由于血流重新分布,导致肠系膜血流及其他内脏器官灌注急剧减少,无氧代谢增加,出现酸中毒。肠黏膜缺血坏死,黏膜屏障作用消失,肠通透性增加, 导致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通过门静脉作用于肝脏。
肝细胞一方面在高热状态下发生变性坏死,另一方面大量内毒素入肝加速了肝细胞坏死,其最终结果是肝脏功能损伤,全身内毒素水平进一步增加,感染加重,炎症反应全面激活,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入血。
炎症因子作用于神经系统,造成血脑屏障功能消失,循环塌陷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进一步引起脑神经细胞损伤。热打击、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肺脏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坏死脱落,肺泡内渗出增多,急性肺损伤出现。
③凝血功能损伤,热打击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全身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广泛形成,凝血底物消耗殆尽,全身广泛出血。
由此可见,热射病进入失代偿阶段时,就是多系统、多器官共同损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热、全身炎症反应、感染、血管损伤、内环境紊乱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进展为MODS。
此时治疗更为困难,不仅要尽快祛除高热这个始动因素,打断相关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还要尽快对已损伤的脏器进行支 持,避免其走向衰竭。
问题 8 EHS 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EHS病情凶险,一经诊断应尽早收入ICU 治疗。早期治疗重点是尽快将核心温度降至正常水平。降温时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如果降温延迟,死亡率明显增加。
降温目标:核心体温在10~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降至38.5℃以下。 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时,应给予全面脏器支持治疗,液体复苏、纠正休克状态、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是早期治疗重点。
凝血功能的维持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遵循边补充凝血底物边适当抗凝的策略,想办法打断DIC的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尽可能减少有创操作。同时,心、脑、肝、肾等脏器支持替代治疗也不容忽视。由于机体生理屏障功能破坏,感染风险极高,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具体措施见表4)。
表4 热射病具体治疗措施
入ICU后12小时
患者仍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气管插管的内壁上能看到随呼吸规律出现的细小蒸汽,床旁监护仪上显示着规律跳动的线条。
呼吸机在规律地送气,屏幕下方参数:FiO2 60%,PEEP12cmH2O,RR15次/分,PS 12cmH2O。患者的胸廓随着呼吸机的节律规律起伏。病床旁边的血滤机持续工作。
ICU 医生再次来到患者床旁查看患者,此时患者生命体征已相对平稳,体温(肛温)已降至38℃,双肺呼吸音较前好转,但患者皮下出血点逐渐增多,胃管中也能看到血性引流液。
化验:CK456360U/L,Mb318540ng/mL,AST18380U/L,ALT5980U/L,TB184μmol/L,Scr 167μmol/L,白细胞18×109/L,血小板30×109/L,Fib0.9g/L,INR8.1,PTA15.0%,D-二聚体> 20000μg/L,Glu3.4mmol/L,尿肌红蛋白2640μg/L。
血气结果:pH7.36,PaCO236mmHg,PaO288mmHg,Lac6.2mmol/L。
虽然呼吸、循环紊乱已得到改善,循环逐渐稳定,但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肝肾功能仍未纠正(胆红素持续较高水平,少尿),凝血功能还在恶化,此时应该想办法尽快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不尽快改善器官功能,患者的预后会很差。
问题 9 热射病早期 DIC 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热射病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凝”和“抗凝”两个方面。
“补凝”:是指补充凝血因子,如前文所述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血小板等,尽可能将PT、APTT、 Fib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血液制品在输注过程中尽量集中快速输入,输入过慢往往达不到治疗目的,输入同时或之后给予足量抗凝治疗。
“抗凝”:主要是在充分补充凝血底物的基础上给予充分抗凝,同时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我们的经验是,治疗早期每4小时监测凝血功能,除了传统血小板、凝血四项检测之外,还可以检测纤维蛋白原单体、FDP的变化趋势。
血栓弹力图可以全面直观地反映凝血状态,但其检查时间较长,有条件的医 院可以尝试动态观察凝血变化,指导抗凝治疗。
该患者入院后先给予800mL血浆,然后给予低分子肝素1200U,12小时后再给予血浆800mL、血小 板1个治疗量,然后再给予低分子肝素1200U。
问题 10 热射病预后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高热持续时间;②降温速度;③出现昏迷及昏迷持续时间;④DIC;⑤酸中毒;⑥器官损伤个数,如 AKI、AHF、CK持续>10000U/L、肝酶持续>3000U/L等,兼具上述2个 或2个以上因素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入ICU72小时后
经过3日的奋战,此时患者已经逐渐清醒,体温已恢复正常,呼吸机支持的力度已经较前下调,心率和血压都在正常范围,腹部平坦,无压痛,肠鸣音8次/分,尿量仍未恢复,四肢肢力仍有些差,肌肉仍有压痛。
此时患者的化验指标显示 CK6210U/L,Mb2460ng/mL,AST675IU/L,ALT370IU/L, TB284μmol/L,Scr97μmol/L,白细胞15×109/L,血小板35×109/L,Fib2.9g/L,INR1.8,PTA 45.0%,D-二聚体14000μg/L,Glu7.4mmol/L。
血气结果:pH7.39,PaCO238mmHg,PaO298mmHg,Lac1.2mmol/L。
患者呼吸循环功能逐渐稳定,无腹泻、呕吐表现,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改善,抗凝剂量逐渐增加。患者可以启动胃肠营养了,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耐受情况。
该患者平稳地度过了急性期,最终在院治疗2个月,康复出院。出院时体温36.5℃,心率76次/分,血 压135/75mmHg,呼吸16次/分,SpO297%。
意识清楚,心肺功能正常,尿量正常,四肢肌力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