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阅读:168次
2024年元旦,53岁的W女士,突然出现腹痛并伴有间歇性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CT提示“小肠梗阻,腹内疝?”,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两天未见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查患者精神萎靡,表情痛苦,生命体征尚平稳,追问患者病史,数年前曾因病行盆腔手术,术后接受靶向药物治疗,考虑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可能性大,急诊手术治疗。
患者入手术室后出现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心律,和家属沟通交代后继续手术,术中探查见“小肠绞窄,部分坏死,局部肠管粘连,局限性腹膜炎”,行“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肠肠吻合术”。术后因“心肺复苏术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转入ICU序贯治疗。
摆在夜班接诊李志亮医生面前的是数重困境:脓毒症的严重应激状态、感染性休克的氧输送异常和器官功能障碍、亚急性梗阻导致的肠管持续水肿与分泌渗出、心肺脑复苏后可能面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等。
在详细充分的评估下,李医生给予患者充分的镇静镇痛抗应激治疗与体温管理,以脑为核心做系统与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整合脑压-脑电-脑血流-脑氧-生物标记物等对神经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注意对于肠管水肿与腹腔压力的管理。
在经过第一晚夜班的稳定后,患者的机体反应性、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初步稳定,但血管张力的改善不佳,接班的尹晓晗医生通过经胸超声发现患者出现了脓毒症心肌病,但由于声窗不佳无法进行流量定量,在床旁经食道超声明确心脏的结构-功能-血流后,进一步以PiCCO进行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并滴定液体和药物治疗的过程。
精细化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与滴定治疗使患者循环功能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摆在ICU医生面前的难题还剩下对神经系统损伤的进一步评估。
患者NSE略有升高,但其他神经系统监测指标未见显著异常,当减轻镇静后患者神志清楚,四肢肌力正常,正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患者出现了症状性癫痫,同时脑电监测提示痫性放电,再次给予患者镇静镇痛,调整抗癫痫用药,连续监测脑电变化和临床表现,患者顺利度过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高发期,开始进入体位康复、认知康复、呼吸康复的阶段,患者随后又经历了三系减少和短暂的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但还是在入ICU的第12天顺利脱机,开开心心的看上了电视,喝上了心心念念的饮料,并于两天后平稳转出到手术科室继续治疗。
急性肠梗阻为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因合并脓毒症,会出现严重的应激状态、感染性休克、急性肺损伤和肾损伤、脓毒症凝血病等并发症,也容易合并严重的内环境紊乱,早期不能识别并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急症,比如心跳骤停。
不论是脓毒症还是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都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和器官血流动力学评估,脑状态和功能评估更是重中之重。
我科目前针对神经重症患者已经开展持续脑电监测、持续脑氧监测、TCCD监测等多模态实时监测手段,结合系统血流动力学管理,践行隆德理念,对神经重症患者提供保护和高级支持治疗。
重症患者需要多方位多维度多时间点进行脏器功能的监测,整合患者的系统病理生理信息进行临床决策。越来越多的神经重症管理实践经验不仅完善了重症医学科对于神经重症患者颅脑支持这一块技术拼图,还提升了重症医学科的核心救治能力,进一步改善了重症患者在ICU救治的功能性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