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文章详情

文献阅读 |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24年06月11日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阅读:246次

 

摘要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

 

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讲座、专题报告、书籍、宣传册等,其信息传达效果有限,缺乏互动和个性化,以及持续性和可追溯性。本文对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包括漫画、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平台等众多新型科普方式,并进行了有益的社区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创新科普模式下人们对科普内容的阅读点击量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科普创新模式能提高医学知识科普效率、增强患者参与度、弥补医学知识鸿沟、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优势显著,但也具有诸如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较高等局限性,科普模式仍需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病人教育(主题);科普模式;创新;实践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健康和医学基础知识。为满足公众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医学知识科普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等社区老年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CDEC)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CDEC患者常存在多个合并症,且身体机能减弱、免疫力降低,病情较为复杂,易突发紧急情况[3]。对CDEC患者及其家属科普重症监护知识将增强其自身疾病管理能力和疾病风险应对能力,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4]

 

传统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主要依赖于图书、传统媒体或讲座教学,这种模式多较为书面、刻板,普通民众难以理解,极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难以适应医学知识的更新迭代,易导致患者接触到的医学知识信息不全面或滞后,此外,该模式还存在内容缺乏趣味性、患者参与度低、信息不够深入等问题,难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多方位学习需求[5]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传统科普模式的缺点与不足,致力于探讨新型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旨在加强患者和家属对重症监护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全面提升其健康意识及素养。

 

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背景

 

1.1 信息时代下全民健康意识的日益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相关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健康保健的方法。然而,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公众获取的便利性,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6]。社区积极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为居民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健康保健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

 

1.2 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推动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中国政府推行实施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倡导通过在学校、社区、职业教育等场所开展健康素养教育,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和科学生活方式,力求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打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环境[7]。规划实施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也日益便捷,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202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7.78%,较2021年(25.4%)提升了2.38%,简而言之,就是平均100个中国居民中约仅有28个人“懂”健康[8]。提示80%以上的社区居民仍存在健康知识相对不足、健康信息混乱等多方面问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促进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于2016年开始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并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规划指出,要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位置,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首要指标。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确保人民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9]。同时要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积极推动数字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领域,提升广大民众的健康素养,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

 

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不足

 

2.1 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

 

2.1.1 传统媒体传播模式:

媒体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传统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城镇区域,目前传统媒体传播仍然占据知识科普途径的60%以上,其中电视、广播、电台、宣传广告、报纸、杂志是传统媒体的重要形式,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内容和图片,用于传播医学知识[10]。比如,医学知识手册和科普书籍以其系统性和深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医学知识。电视、广播、电台作为传统的视听媒体,可通过医学知识科普节目、访谈和专题报道,将医学知识生动地展示给观众和听众,这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激发对健康的关注。此外,宣传广告通过穿插进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也为公众提供了接触医学知识的机会。

 

2.1.2 讲座和专题报告:

医学讲座和专题报告是专业人士向广大受众传递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普宣教,医学相关讲座和专题报告的城市普及率已高达70%以上,并呈逐年上涨的趋势[11]。通过讲座和报告,专家和学者可以分享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这些讲座和报告提供了深入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医学领域的认知和理解。此外,讲座和专题报告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和健康教育。通过清晰、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示,专家和学者可以向公众传递关于疾病预防、健康养生、常见病症的认识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和意识,促进公众健康行为的形成。另外,讲座和专题报告提供了受众与专家和学者互动交流的机会。公众可以在讲座过程中提出问题,与讲座者进行互动,进一步理解和诠释医学知识,这种互动交流能够解答受众关于医学知识的疑惑,增强参与者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2.1.3 书籍和宣传册:

书籍和宣传册在医学知识的传统科普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系统、全面、易于理解的医学知识,帮助读者获取和应用医学知识。与其他形式的科普媒介相比,书籍通常有更深入和全面的内容,医学科普书籍可以涵盖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的医学知识,甚至包括居家生活过程中的相关健康问题[12]。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我国医学科普书籍的年均出版册数已高达30万册以上,受众覆盖各年龄段人群[13]。宣传册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某个特定的医学知识点,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要信息传递给读者。医学领域的概念和原理通常比较抽象和复杂,书籍和宣传册可凭借图文结合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医学相关的解剖构造、疾病发展过程等抽象内容。此外,相比于线性媒体如文章和讲座,书籍和宣传册为读者提供了非线性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意选择章节或页面,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种非线性阅读的方式使读者可以按照个人阅读习惯和需求,自主选择阅读路径和深入学习的内容。

 

2.2 当前社区医学知识科普模式存在的不足

 

2.2.1 信息传达效果有限:

当前社区医学知识科普模式多以单向、以专家为中心的传统科学知识传播方式为主,例如一次性的讲座和宣传,传达的信息过多,普通民众面对大量复杂的科学知识和信息,但很难有效吸收和理解。一项应用传统科普模式后的回访研究表明[14],80%以上的受众无法在科普过程中汲取知识。传统科普模式通常采用文字、演讲等形式进行传播,但这种线性的方式很难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和信息获取习惯,容易导致信息过载或信息流失。此外,科学领域知识常在专业性和复杂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科普模式中,专家以专业术语表达,容易使公众感到晦涩难懂,无法轻松理解,信息传达的效果难以衡量和评估,很难确保传播的信息能真正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另外,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形式对医学知识的表达往往采取信息简化和夸大手段,可能导致医学信息传达内容的丢失或失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信息传达效果。

 

2.2.2 缺乏互动和个性化:

传统科普模式通常采用书籍、讲座、展览等形式进行传播,这些形式限制了受众与科普内容之间的互动和参与。相关调查研究显示[15],传统科普模式下的受众主动进行互动的比例不足1%,绝大部分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讲解者和其他受众之间缺乏互动机会。此外,在传统科普模式中,专家的作用被过度强调,他们常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这种专家主导的传播模式缺少受众的主动参与,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公众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专家的提问和个人需求的表达。这导致了医学知识科普的一般性和标准化,信息传播缺乏双向交流和反馈机制,易导致信息固化。

 

2.2.3 缺乏持续性和可追溯性:

传统科普模式通常以讲座、展览、出版物等形式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媒介的受众范围和时间限制相对较大。一次讲座或一个展览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无法实现持续的传播。此外,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科普模式很难及时更新信息,易导致信息的滞后性和失效性。相关调查研究显示[16],70%以上的传统科普模式所依据的教材书籍是10年前的版本,知识信息并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另外,传统模式下,医学信息的传递较为单向,受众很难追溯到来源,难以获取相关的详细信息和追踪其科学依据,受众与科普专家之间的反馈交流也较为有限,无法及时获取问题的答案或深入讨论。患者及其家属只是暂时地接触到一些医学知识,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和行为变化,缺乏可持续性和可追溯性。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探讨

 

3.1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类型

 

3.1.1 漫画和动画:

在医学知识科普中,漫画可以用来解释医学原理、揭示疾病机制和说明治疗过程。其能以生动的角色和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故事情节和幽默的对白传递医学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动画可使医学知识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展现,可通过模拟人体器官和生理过程,用动态的图像展示医学原理和治疗方法[17]。凭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动画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复杂的医学概念,提高患者理解和记忆效果。利用漫画和动画等可视化的科普手段能使医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患者注意力,易于患者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科普效果。

 

3.1.2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

VR和AR技术在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可以通过创造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体验,以及提供直观的视觉呈现,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医学知识。例如利用VR和AR技术,人们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人体解剖场景,在三维空间中观察和互动,直观地了解人体器官、骨骼结构和组织关系。VR技术能够打破传统解剖学教学的限制,让人们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18]。此外,VR、AR技术还可以通过创建交互式的虚拟场景,使普通民众直观、具象化地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身临其境的医学体验。通过虚拟的环境和逼真的模拟,让患者及其家属亲身感受医学场景,将医学知识呈现得更加立体直观,更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和理解医学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效果。

 

3.1.3 互动教育平台和应用程序:

通过建立医学知识的互动平台,让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交流、分享医学经验和知识。在这个平台上,患者可以提出疑问,医生可以在线回答问题,医患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病友之间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一个互动良好的健康教育平台。利用该平台,医学知识科普工作过程中人们还可以自发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参与在线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与主讲人和其他参与者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受众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加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该方法还可通过问答、游戏、模拟实验等形式,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3.1.4 互联网移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医学知识科普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医学网站、互联网医学科普APP等获取医学知识,常见的互联网医学科普APP有好医生、药品助手等,见表1。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具有广泛覆盖面、实时性强和互动性好等优点。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发布、评论和反馈等方式参与到医学知识科普中来。

 

表1 常见的互联网医学科普APP

 

3.1.5 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应用:

通过填写问卷、使用健康监测设备、分析用户在科普平台的互动行为等方式,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健康数据和互动行为等数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地理位置、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基于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特征和健康状态,了解其需求、偏好和行为习惯等,建立患者的用户画像。将用户画像中的特征进行处理和提取,将其转化为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识别和处理的特征,包括年龄段、性别、疾病史、饮食偏好、运动习惯等。基于这些用户特征,为其推荐感兴趣和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内容。

 

3.2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优势

 

3.2.1 提高医学知识科普效率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可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数字化平台,实现大规模、快速、精准的知识传播,将更多、更精准的医学知识推送到患者手中。相关研究表明[19],采用创新的医学科普模式可将科普效率提高30%以上,创新科普模式可采用多种媒介手段,如视频、动画、互动等,更加生动、直观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传达医学知识,不仅更吸引患者关注和了解医学知识,还能使医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医学知识的科普效率。

 

3.2.2 增强公众参与度: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更注重与公众的互动,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和互动交流方式,增强公众对医学知识科普的参与度。在一次社区的科普调查中的研究表明[20],采用创新的医学科普模式后,主动参与科普的居民人数较以往传统方式时增加了55%,该模式采用问题解答、互动游戏、在线咨询等方式,可使科普内容更具参与性和趣味性,从而让公众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不仅能提高公众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能促进公众的健康行为改变和鼓励其积极参与医学实践。

 

3.2.3 弥补医学知识鸿沟: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数字化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传播医学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医学知识可随时随地被患者获取,弥补了普通民众医学知识严重不足和难以获取的鸿沟,并可使公众及时了解到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3.2.4 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

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可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健康数据和互动行为等,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比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专业领域知识推送等。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和数据分析,为用户量身定制医学知识内容,满足其个体化的健康需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获取相关的医学知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该模式可与健康管理平台相结合,通过分析患者用户画像和健康数据,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需求和目标,为其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运动、药物等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改善健康状况,促进其早日康复。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案例实践

 

为验证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于2023年1-6月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论坛等互联网移动平台分别应用新型科普模式与传统科普模式对CDEC患者及家属进行ICU医学知识的科普(科普内容均由医学专家撰写和创作,内容科学、严谨)。

 

新型科普模式采用漫画或动画形式推送科普内容,并开展云端咨询(开设在线平台进行互动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提问,并辅助语音聊天、视频对话等形式让患者能及时获得专业的解答),以增强CDEC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度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传统科普模式采用传统图文或纯文字形式推送科普内容。两种模式的推送频率均为1次/周,时间持续6个月,目标人群为同一批患者(n=105)及其家属(n=186),事后收集科普内容阅读点击量的统计数据,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对科普内容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新型科普模式的科普内容阅读点击量远多于应用传统科普模式科普内容的阅读点击量,见表2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及其家属对新型科普模式的总满意率(97.14%,102名;97.85%,182名)均明显高于传统科普模式(20.00%,21名;17.74%,33名)(χ2=23.518,32.547;P<0.05),见表3、表4。

 

表2 两种科普模式的科普内容阅读点击量统计(次)

 

表3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两种科普模式满意度的统计(n=105)

 

表4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属对两种科普模式满意度的统计(n=186)

 

结语

 

相比传统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新型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通过将医学知识生动有趣地传递给公众,将更有利于促进CDEC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医学知识的获取和理解过程,使CDEC患者能更加了解自身病情情况,理解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增强CDEC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有利于其学会如何应对病情急性恶化和采取急救措施,以便其保护自身生命健康安全和降低疾病潜在风险。

 

此外,新型的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仍然有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人群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各不相同,仍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受众的创新型科普模式,以不断推动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新型科普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较高,例如,结合VR和AR技术,可以创造更加身临其境的医学体验,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身体结构和疾病发展过程,强化其对医学知识的认知,但该方法需具备一定的操作技术和价格昂贵的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方法的推广应用,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未来科普模式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ISFORT M , MCVERRY B J , SHUTTER L ,et al. Perceived utility of electrodiagnostic testing in critical illness myopathy and polyneuropathy:a survey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roviders[J]. Muscle and Nerve, 2022,1860(8):1795-1808.

[2] BIANCO G , BOATTINI M , BONDI A ,et al. Outbreak of ceftazidime-avibacta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KPC)-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a COVID-19 intensive care unit,Italy:urgent need for updated diagnostic protocols of surveillance cultures[J]. J Hosp Infect, 2022,122:217-219. DOI:10.1016/j.jhin.2022.02.001 .

[3] BAIER-GRABNER S , EQUILUZ-BRUCK S , ENDRESS D ,et al. A yersiniabactin-producing Klebsiella aerogenes strain causing an outbreak in an Austria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22,41(7):593-599. DOI:10.1097/INF.0000000000003553 .

[4] ZULKIFLY H , MANSOR F , ABDUL HALIM ZAKI I ,et al.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 among COVID-19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a single-centre study from a Malaysian perspective[J]. Eur Heart J, 2022,43(Supplement_1):ehab849.181. DOI:10.1093/eurheartj/ehab849.181 .

[5] HEIGHTON S P , GAUBERT P . A timely systematic review on pangolin research,commercialization,and popularization to identify knowledge gaps and produce conservation guidelines[J]. Biol Conserv, 2021,256:109042. DOI:10.1016/j.biocon.2021.109042 .

[6] JIANG R , XIN Y , CHENG H P ,et al. T-RBAC model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dynamic trust evaluation under medical big data[J]. Wirel Commun Mob Comput, 2021,2021:1-17. DOI:10.1155/2021/9957214 .

[7]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4(4):30-34.

[8] 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J]. 中国农村卫生, 2023,15(9):1.

[9] 张卓雅,耿力,曾莉,等. 健康中国视角下医学科普比赛在护理实习生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37(13):1027-1031. DOI:10.3760/cma.j.cn211501-20200526-02477 .

[10] 陈莎,李莉莉,徐樊,等. 基于微信平台医学生土拉弗朗西斯菌病科普知识教育效果评价[J]. 医学动物防制, 2021,37(3):306-308. DOI:10.7629/yxdwfz202103027 .

[11] 侯玉婷,沈志忠. "家庭医生"对医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32(2):230-238. DOI:10.11946/cjstp.202002240113 .

[12] 邹海,贺西淦,陈臻瑶,等. 以"为你解答"系列作品为例探讨医学知识科普作品创作[J]. 中国药业, 2023,32(18):37-40.

[13]高超,段春波. 三项策略:医学科普期刊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探析[J]. 科技与出版, 2020(9):103-107. DOI:10.16510/j.cnki.kjycb.20200915.002 .

[14] 俞锦,张浩南,马乐乐,等. 基于自媒体的医学科普平台建设——以WE-Medical Popularization平台为例[J]. 科技与创新, 2022(5):158-160,163. DOI:10.15913/j.cnki.kjycx.2022.05.048 .

[15] 曹翠峰,周一思. 手机媒体时代医学科普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20,17(2):227-230. DOI:10.3969/j.issn.1672-5166.2020.02.023 .

[16] GAO F , LI J D , GE Y S ,et al. A trajectory evaluator by sub-tracks for detecting VOT-based anomalous trajectory[J]. ACM Trans Knowl Discov Data, 2022,16(4):1-19. DOI:10.1145/3490032 .

[17] MURPHY N , WEIJER C , DEBICKI D ,et al. Ethics of non-therapeutic research on imminently dy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J Med Ethics, 2023,49(5):311-318. DOI:10.1136/medethics-2021-107953 .

[18] NASUELLI N A , PETTINAROLI R , GODI L ,et al. Critical illness neuro-myopathy (CINM) and focal amyotroph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with SARS-CoV-2:a case series[J]. Neurol Sci, 2021,42(3):1119-1121. DOI:10.1007/s10072-020-04820-9 .

[19]张楠楠,刘梦瑜. 新时代推进医学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工作实践[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1(3):226-229.

[20] MOSTAFA A , ABDELZAHER A , RASHED S ,et al. Is health literacy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 use,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non-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gypt?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J Open, 2021,11(3):e046453. DOI:10.1136/bmjopen-2020-046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