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4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阅读:233次
5月的一个下午,重症医学科的陈铭铭医生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伴随着各种设备的运转声,翻阅着患者的检查结果,观察着动态变化的屏显指标。
电话铃响起,她接通后还没来得及开口,那一头便传来了急促的声音:“您好,我科3床患者,今天突发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请您尽快来会诊!”
对于这样的急会诊,陈铭铭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久经考验的她迅速整理会诊所需资料,带齐会诊“装备”,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动作,快步如飞地奔向病房。
来到患者床边,边查体边询问病情,这是一位花季少女,影像结果提示为纵膈占位,收入医院治疗。但当日患者床上活动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不足70%,增加高流量吸氧浓度至80%,但血氧饱和度仍处于极低水平,病情十分凶险,急请重症医学科医师会诊并联合抢救。
看到患者稚嫩虚弱的脸庞,陈铭铭的心头涌上的是责任和坚定。她迅速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听诊等体格检查,床旁重症超声方案化扫查,她判断患者病情的突然变化并非纵膈占位导致的气道阻塞、或常见的重症肺栓塞等病因,而是患者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压迫形成的肺不张。在患者体位变动后,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进一步加重,活动增加的氧耗打破了原本脆弱的供需平衡。
诊断明确后,她当机立断组织下一步抢救,在病房医护的配合下,麻醉医师刘慧君熟练地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但问题又出现在眼前,由于患者肺部受压严重,气管插管后血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无法实现安全转运。陈铭铭缜密考虑,沉稳应对,迅速从ICU病区调配转运呼吸机等设备,在场全体医护密切配合,予患者呼气末正压及肺开放等操作,保证了血氧的稳定和患者的安全,并第一时间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病房(ICU)。
床旁超声示大量胸腔积液
患者收入ICU后,当日值班的李志亮医生立即为患者行右侧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一边控制引流速度,一边调整呼吸机参数进行阶梯式肺复张,一边应用床旁超声监测肺复张效果;并应用电阻抗成像技术(EIT)监测患者肺内气流和血流的分布情况,辅助以体位治疗。在密切的监测和规范精准的治疗下,患者肺不张范围逐渐减少,氧合状况较前明显好转,5天后进入程序化撤机流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实现了呼吸自由。
在家人陪同下接受治疗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久久难以消散,她本应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疾病却让她过早的经历了磨难。为了让患者更快的走出阴影,更好的恢复阳光的心态,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总是给她温柔的鼓励和善待,为她调整了弹性探视的时间,应用床旁多媒体设备播放综艺节目使她放松心情。有了亲人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帮助,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病情也迅速得以恢复和稳定,很快便回到了普通病房,接受后续的治疗。
ICU治疗后复查CT,恢复良好
在紧急而突发的病情变化之时,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及病房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充分有效地利用诊疗设备实现精准和快速的床旁诊断、明确病因;沉着应对,环环紧扣进行规范、迅速而有效的救治;同时,为情况特殊的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人文关怀,让温情和亲情成为了疾病康复的有效助力。
医者,用仁术化解病痛,用仁心传递关怀。一直以来,中国医大一院全体医护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不凡的担当、沉稳的意志、精湛的医技和温情的关爱,不断攻克着难关,点亮着希望,为守护百姓生命健康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