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9日 来源新民晚报 阅读:273次
皋源(左)在患者床旁
比起普通病房,大多数人对ICU(Intensive Care Unit)更怀有紧张和畏惧。
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搬到了新大楼,ICU从原来的30多个床位增加到了102个。空间大,环境好,对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来说,工作也更累了。不过,经历过疫情大考的他始终乐观:“在灯火通明的ICU,每个人眼里看到的东西不同,你可以说它离死亡最近,也可以说它离希望最近。”
病人情况瞬息万变
近日,记者走进仁济医院焕然一新的ICU,这里很安静,滴滴答答的仪器设备声清晰而紧密;但这里又不安静,所有人都在高强度工作,步履匆匆,随时做好救治的准备。
“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危重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我们每天都跟打仗一样,病人在你眼皮子底下都会出问题。”皋源介绍着重症医学科的日常工作。
此时,一位老人呼吸急促,血压波动,医生快步来到他的床旁,近距离观察他的情况。“医生的大脑必须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捕捉发生在一瞬间的细微变化。”皋源告诉记者。
没有家属在旁陪护,医生要养成守在病人床旁的习惯,有时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也正因此,身在ICU里一天,即便哪里也没去,都有可能让步数保持在一万步以上。
最近,83岁的张老先生顺利出院了,从进ICU到出去,足足四个月。老先生是新病区开张后就进来的“第一批”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又合并了细菌、霉菌感染,他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来的时候已经休克。快速诊断后,医生马上给病人插管,找准病因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当中有几次波动,家属不放弃,患者生存欲强,我们把他的生命体征稳住,后来帮他在床旁积极康复。6月底,他出ICU了,是自己走出去的,我们都为他高兴。”皋源说。
在ICU,医生和家属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危重病人要不要继续救治?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谁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重症救治是体力活,技术活,也是良心活。”皋源说,要把治疗方案的利弊诠释得尽量清楚,再让家属做决定。比如,气管插管是救治的重要环节,但不少人有认知误区,觉得“人快不行了才插管”。其实,气管插管没那么可怕,“早上”有可能“早下”,能把器官保护好。
打有把握的仗
重症医学科的设备成本很高,每张病床都配有呼吸机、监护仪、输液系统等生命支持仪器,一个床单元的平均投入是100万元,因此ICU也被人称为“最贵的屋子。”
设备成本可以计算,但对皋源来说,这里有太多金钱无法计算的东西。当看到一个曾浑身插满管子的病人可以自主进食;当握着病人的手,能够感受到他的肌力;当休克的病人,能够下地行走……这些都是让医生护士最幸福的瞬间。
去年,仁济医院胸外科为一名30多岁的危重孕产妇实施了该院首例双肺移植手术,其中就离不开重症医学科的保驾护航。皋源回忆,这名孕妇患有间质性肺炎,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病情进展很快,很快就呼吸衰竭了。在ICU,多学科团队为她会诊,医院还邀请了肺科医院的专家共同参与,由于经验性治疗不能逆转患者病情,为她上了ECMO后,幸运地等到了双肺供体,成功进行了换肺手术。产妇恢复良好,堪称“奇迹”。
但是,皋源并不喜欢别人总把“奇迹”和ICU联系起来。“哪里有什么奇迹?是医生护士团队每一次的全力以赴罢了。在ICU里,那些奇迹慢慢都成为了常态。”
皋源说,随着学科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的进步,重症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绝大多数患者在这里2周左右就能出去。可以说,团队每天都在打有准备的仗。“我们重症医学学科有自己的学科内涵,各类损伤引起的危急生命状态是有客观规律的,因此治疗也有自己的规律。”
不只是把人救活
其实,皋源最初并不是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他父母都是医务人员,所以他也在父亲的期许下穿上了白大褂,大学毕业后留在仁济医院当麻醉科医生。后来,他在工作中对重症医学产生了兴趣,便跟着老师学习,经过了漫长的摸索,仁济医院1999年落户浦东后,他就“转行”成为了重症医学科医生。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家2008年在重症医学建设上才有了标准。仁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2014年从麻醉科分离出来,成为相对完整的学科。这次“搬家”后,在院长夏强院士的支持下,肝脏外科监护室也划归到重症医学科名下,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探索综合ICU与专科ICU同质化管理模式。
肝脏外科监护室病区主要接受肝脏外科手术以及肝功能衰竭需重症救治的患者,儿童肝移植围术期患者是病区的一大特色。不久前,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到了兄弟医院的求援消息,一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儿童患者有需要接受肝移植的指征。仁济肝脏外科监护室病区接诊后发现,患儿已出现了深度肝昏迷的症状,人工肝治疗必须马上进行。经过连续3天的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的情况逐渐平稳,可是肝源的信息依旧未来。此时,坏消息又传来,潜在的器官捐献儿童情况极不稳定,需要仁济重症团队火速参与治疗。3个昼夜的奋战后,器官捐献儿童的脏器评估全部通过,危在旦夕的药肝患儿也迎来了生的希望。
肝移植中心的术前讨论会上,外科和麻醉科都希望针对这名患儿在肝移植术中能继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团队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这一目前尚在探索的治疗方式运用在了这名患儿身上。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患儿目前恢复良好。
一家医院的重症医学实力,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多数危重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此时并非各个专科诊疗方案的简单加减,需要更多考虑到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除针对危重病患者的支持治疗外,重症医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尽早干预,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
“以前我刚做重症医生的时候,理念还是以救命为主,要么不惜一切代价让人活着,要么活了但生活质量很差。现在,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让病人活下去、好起来。”
相比过去人们常说的“生离死别在ICU上演”,皋源更愿意相信,重症医学的目的不只是把人救活,而是能够挽救并尽量恢复有质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