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 来源健康时报 阅读:299次
阅读提要
一天凌晨,来自创伤医学中心的会诊电话打来一位车祸伤、全身骨折的患者被送至医院,但是,在接受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后,患者呼吸状况仍未好转,在吸纯氧的状况下,患者指脉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50%~60%。梁国鹏赶到患者床旁,依次进行听诊、肺部超声后,他马上判断患者指脉氧饱和度低不是气胸等原因导致。“是痰液堵塞,马上翻身拍背!”50毫升的痰液从患者气道中排出后,患者指脉氧饱和度恢复至96%氧气从气道输送至身体,这口气,他们为患者保住了。
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呼吸治疗师。得知消息的那天,夏金根尚在武汉援鄂一线。当天15时才结束一上午的工作,他从医院回到酒店,完成消毒工作,打开午餐盒。筷子还没送到嘴边,电话铃响了:“快看新闻,呼吸治疗师被定为新职业了!”
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治疗师常常参加会诊。一次,夏金根听说,病房当中有一位病人使用高压氧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却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患者已经出现明显憋气症状,医生和护士都感到非常的奇怪。夏金根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一丝异样,那是呼吸机管道的气流声。与平日通畅浑厚的声音不同,气流声音有些细小,夏金根马上俯身查看了一下呼吸机的氧气接头——如他所料,没有连接到位。把氧气管顶紧后,患者憋气的症状马上得到了缓解。
呼吸治疗师:生命就在分秒间
在夏金根工作的中日友好医院,内科ICU(重症监护室)和一条走廊相连,一道镶嵌玻璃窗的白色大门分隔开两个世界。门外,家属翘首以盼;门内,即便是呼吸,都与患者生死攸关。
夏金根的大部分工作都在这里进行。他是一名“呼吸治疗师”,在人社部发布的《呼吸治疗师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他的职业是“使用呼吸机、肺功能仪、多导睡眠图仪、雾化装置等呼吸治疗设备,从事心肺和相关脏器功能的评估、诊治与康复,以及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等工作的人员”。
在患者和家属的眼中,夏金根是穿着蓝色衣服的“医生”,他们分不清这个每天来查房好几次的人,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有什么不同,叫“夏大夫”“夏医生”总是没错的。在夏金根家人眼中,“他就是在医院‘搞呼吸机’的。”而在呼吸治疗师看来,他们是为患者“争一口气”的人。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治疗师夏金根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一天在ICU走1万步,一个细节为患者保住“一口气”
7时50分之前,夏金根抵达中日友好医院,准时完成交班,接下来,他需要与医护一起查房,从呼吸治疗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意见。10时30分,查房结束。此时,呼吸治疗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调整呼吸机参数、帮患者吸痰、辅助建立人工气道……
中日友好医院内科ICU里22张紧凑排列的病床,他走过一遍又一遍。一天下来,夏金根能走1万步。呼吸机不停地工作,8位轮值的呼吸治疗师至少2小时就要再巡视一次,防止患者出现憋气、血氧低等各种危险情况,临时的呼叫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一天下来,小腿酸胀已经成为常态。
在ICU,呼吸支持至关重要。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吸痰器……几乎每张病床旁都有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病房中超过一半的器械均与呼吸支持相关,而想要让这些机器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离不开呼吸治疗师。
“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情况时时都在变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科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院呼吸治疗系主任梁国鹏说,机械通气是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十几年前,这项工作往往由医生进行。但是,接通器一旦连接到患者身上,过程变得持续,医生很难长时间守在病床旁边监测。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呼吸治疗师,了解器械运转原理和患者呼吸指征,他们不仅能为医生动态反馈患者情况,还能帮助患者动态调试设备。
梁国鹏是在实践中逐渐看清这条职业之路的。一天凌晨,来自创伤医学中心的会诊电话打来,一位车祸伤、全身骨折的患者被送至医院,但是,在接受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后,患者呼吸状况仍未好转,在吸纯氧的状况下,患者指脉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50%~60%。
梁国鹏赶到患者床旁,依次进行听诊、肺部超声后,他马上判断患者指脉氧饱和度低不是气胸等原因导致。“是痰液堵塞,马上翻身拍背!”
50毫升的痰液从患者气道中排出后,患者指脉氧饱和度恢复至96%,氧气从气道输送至身体,这口气,他们为患者保住了。
“往往一个细节问题的解决,就保证了患者气道的通畅,使气体能成功进入肺部,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梁国鹏记忆中,这样的时刻不胜枚举,这些微小的时刻,也构成他对呼吸治疗师这一职业的认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师在为患者进行膈肌超声检查(受访者供图)
从无到有,呼吸治疗师职业迈出了“一大步”
在许多呼吸治疗师看来,这是一个新职业,想要立住脚,还需要经历“千难万险”。对于这类技术水平要求精深的学科,教育往往是最快捷的路径。
国内最早开展呼吸治疗专业的是原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彼时,参照国外的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梁宗安牵头开办医学技术——呼吸治疗专业。2000年,四年制本科开始招生。到如今,全国科班出身的400多名呼吸治疗师,绝大多数从这里毕业。
梁国鹏是这个专业的首届毕业生。那时,他想留在临床,离患者更近一些,误打误撞考入医学技术系的呼吸治疗专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这是一门交叉学科, 除了基础的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他甚至还要学习物理治疗学、护理学知识。当时这个在国外很常见的职业,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工作内涵却并不清晰,“大部分同学都去做别的了。”
夏金根介绍,2001年,与夏金根一同考入呼吸治疗专业的共有9人,到今天还在呼吸治疗领域深耕的,算上夏金根只剩2人。
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从事呼吸治疗专业教育的梁国鹏也向记者表示,这20多年中,很多人对这一职业感兴趣,但囿于没有“身份”,不仅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职业认定、晋升也缺乏稳定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转折发生在2020年。这个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职业被前所未有地关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机械通气治疗、气道管理……这些呼吸治疗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呼吸治疗师。
得知消息的那天,夏金根尚在武汉援鄂一线。当天15时才结束一上午的工作,他从医院回到酒店,完成消毒工作,打开午餐盒。筷子还没送到嘴边,电话铃响了:“快看新闻,呼吸治疗师被定为新职业了!”
这条简短通知,并非一蹴而就。梁国鹏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新职业的设立需要明确内涵、厘清职业价值、规范职业教育与技能掌握,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审视培养体系的建立。依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多年培养出来的宝贵人才,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等地的多家头部医院联合调研、论证,才终于为呼吸治疗师换来一纸“身份证”。
那天的心情,夏金根铭记至今。自己干了15年的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名分”,他马上给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工作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发了一条微信:我们呼吸治疗终于往前走了一小步!那天,王辰院士回复:不是,是走了一大步。
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呼吸治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支撑这群呼吸治疗师步伐愈发坚定的,是来自一线的实际感受——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患者们对呼吸治疗师的需求在增加。
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治疗师常常参加会诊。一次,夏金根听说,病房当中有一位病人使用高压氧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却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患者已经出现明显憋气症状,医生和护士都感到非常的奇怪。
夏金根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一丝异样,那是呼吸机管道的气流声。与平日通畅浑厚的声音不同,气流声音有些细小,夏金根马上俯身查看了一下呼吸机的氧气接头——如他所料,没有连接到位。把氧气管顶紧后,患者憋气的症状马上得到了缓解。
顶紧一个接口,调整一个参数,患者的呼吸马上就能变得顺畅,看似非常简单的操作,却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撑。
随着我国医学救治水平的提高,重症科的建设延伸至县级医院,昂贵的设备购买之后,如何最高效地利用?仅以呼吸机这一种设备来说,不同品牌、型号的呼吸机,接口都存在差异,而呼吸机跟氧气源、空气源的接头等等细节,如果没做到位,就会影响患者的抢救,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在医院的临床需求之外,许多人群出院后仍需呼吸治疗支持。夏金根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病、神经肌肉疾病、睡眠疾病、部分胸廓类疾病等人群都需要使用呼吸机。从如何吸氧,如何进行呼吸锻炼,再到如何调整呼吸机参数,处理呼吸机故障,即便是临床医生,有时也很难掌握。在夏金根看来,这项专业工作应该由专职人员负责。
令他们颇感欣慰的是,随着近些年呼吸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呼吸治疗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专门跑来问夏金根:“能不能给我讲讲呼吸治疗呀,我们孩子大学想学这个专业!”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已经单独建科,42位呼吸治疗师走出了ICU,不仅走到急诊科、内科,还走到了普通病房,为全院需要呼吸支持的病人提供同质化的支持。而在由呼吸治疗师坐诊的呼吸治疗门诊,可为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力学监测和吸氧进行指导,一周的门诊,接诊量能够达到30~40人。
谈及这一专业的前景,梁国鹏十分有信心。采访时,他一字一句地念出王辰院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呼吸治疗师的殷切期盼:呼吸治疗是极为重要的医学和技术领域,是医学技术持续精细化的典型代表。
伴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学科的精细化分工是必然趋势。为了弥补巨大的人才缺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梁国鹏介绍,目前,除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也有其他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不同教育水平的呼吸治疗专业。
在众多三甲医院支撑下,针对职业医护呼吸治疗培训如同潮水,涌动、蔓延至更基层的市、县。夏金根说:“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将技术熟练掌握后,可以对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继续开展呼吸治疗培训;市级和县级医院的医生护士经过培训,就能让基层患者享受到呼吸治疗。”靠着这样的方式,呼吸治疗正在走向更宽、更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