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文章详情

华西重症大讲堂之华西天府心脏重症MDT系列 学术会议(第六期)顺利召开

2024年09月09日 阅读:234次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

 

 

2024年9月4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承办的华西重症大讲堂之华西天府心脏重症MDT系列学术会议(第六期)于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以线上线下形式顺利召开。

 

 

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副院长 泌尿外科金涛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CCU张静教授参会,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ICU基鹏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康复医学科鞠骁杰物理治疗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ICU景秀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ICU张晨医师分别展开演讲,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ICU王艺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田永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ICU曾学英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石峻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CCU魏欣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姜法明讲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康复医学科贾程森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血管外科袁丁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营养科凤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ICU廖雪莲教授作讨论嘉宾,线上线下共500余人次参会。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副院长 泌尿外科金涛教授开场致辞,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提到全程管理和全面康复管理理念,涵盖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恢复全过程,综合性治疗方法在处理心脏重症患者时具有重要性。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不仅探讨治疗策略,还涉及了心脏重症患者从急救到康复阶段的全方位管理,希望参会者能够深化对心脏重症患者全程管理理解,推动重症心脏领域发展。

 

 

博学之,审问之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康复医学科鞠骁杰物理治疗师在“心脏重症患者的全程康复管理”中提到,随着时代进步,重症物理治疗的管理策略已从传统的卧床静养模式演进至现今的多专业协作下的全程管理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处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目前更强调术前预康复的重要性,旨在为手术准备最佳状态的患者,以减少术后负面影响,促进其快速康复;此外,除院内初期康复计划,中期乃至远期的康复措施同样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益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ICU范景秀教授分享“心外围术期急危重症1例临床诊疗”,她强调,在处理这种急危重症时,早期诊断、迅速准确的治疗方案、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及精细治疗管理至关重要。此外她还提到了医疗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如复杂病例的诊断难题与治疗中的不确定性。本案例反映了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难度和救治工作的复杂,展现了医生的专业能力及临床救治技术。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ICU张晨医师围绕“一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康复之路”,分享了患者从重症到成功康复的过程。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管理与心理支持等方面,并且强调了家庭参与的重要性,他们的支持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她强调康复应以人为本,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慎思之,明辨之

 

 

本次会议中,心脏重症患者的全面治疗与康复议题被推向了讨论前沿,现场氛围热烈,MDT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不断被强化、凸显。会议覆盖了心脏重症患者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尤其聚焦于早期评估与干预的关键作用,引发了与会专家们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探讨。

 

在讨论环节,主动脉夹层病例及EDS通过基因分型技术的精准识别,成为了讨论焦点。同时,如何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体验、面对复杂手术时如何促进医疗团队之间的高效协同,以及如何通过定制化的护理方案和精细的管理手段,助力患者更快恢复并提升其生活质量,也成为了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整场会议不仅彰显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也充分展示了创新治疗方法对推动心脏重症治疗领域进步的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为心脏重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路与实践策略,更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灵感与动力,引领着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笃行之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作,更能提升我们对心脏重症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希望未来能够为心脏重症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随着学科交流不断深入与交流模式的日益完善,将推动心脏重症医学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生命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