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7年05月03日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阅读:232次
2024年的夏天,对于36岁的张先生(化名)来说,一定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经过一场重大意外,如何才能抓住生的希望,恢复到伤前的生活?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切实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用仁心和仁术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张先生因一场意外导致了危及生命的多发性严重创伤,经当地医院进行紧急心脏破裂修补手术、肠破裂修补及造瘘术,惊险的闯过了三次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后,在呼吸机支持下转运至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
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朱然教授及团队医生陈铭铭、李志亮、尹晓晗、胡紫薇、关丽蓉、王子昂在科主任马晓春教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应用有效的POC床旁监测技术、实施专业的重症管理模式,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精准评估和目标导向治疗,并动态实时评估病情变化趋势,帮助患者顺利渡过了休克、重症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癫痫、不全肠梗阻、肠功能障碍等重重难关,为后续重症康复治疗打下了重要基础。
历经20天的重症密集救治,张先生终于重新睁开了双眼,治疗进入程序化撤机和康复阶段。但经历了长期卧床、镇静镇痛、重症疾病打击后,张先生处于获得性虚弱状态。“能顺利脱机吗?有信心吗?”团队每天都如此问自己。考虑到患者存在获得性肌无力、膈肌功能下降,病区主任朱然、护士长尹超护士长带领医护团队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包括移位器体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床上自行车、主被动肢体运动训练等,另外,通过呼吸机阶梯式下调支持参数,脱机前带管下地活动、行吞咽功能评估及训练、尝试进食等,为下一步脱机后恢复基本生理功能作充分准备。
除了躯体上的康复训练,团队还通过个体化的关怀鼓励,帮助他重拾康复希望、建立生活信心。通过家属陪伴、观看电视节目等方式,促进认知功能康复。
重症团队中有一句口号:不仅要让患者“活着”,更要有尊严地“活好”!为了让张先生出ICU后能够生活自理并更快的融入社会,返回工作岗位,救治团队从训练经口进食能力,恢复消化道生理功能;到强化躯体功能恢复,包括坐轮椅、站立、辅助行走、自我行走;甚至是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品尝医院餐饮部咖啡是张先生苏醒后第一次尝试外出社交。那一天,他晒到了久违的阳光,感受到了沈阳的秋风,一切虽然平淡,却无比可贵。渐渐地,在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里,总能看见张先生的身影,在蓝天和秋风的陪伴下,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稳。通过重症团队80个日夜的守护,张先生不仅保留了完整的躯体功能,更是拼回了破碎的记忆,人生潮落定有潮起,张先生也会在即将到来的金色秋天里继续书写他新的人生。
张先生的康复是中国医大一院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又一生动案例,既敢于向疾病亮剑,又善于给病人温暖,敢作敢为、善作善成、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医护人员和患者也携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和谐医患关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之旅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